阿道夫·希特勒
纳粹德国元首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人物生平
早年坎坷
1889年4月20日18时30分许,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布劳瑙(Braunau)的一家名为波麦的小客栈里。他是奥匈帝国一个海关职员在第3次婚姻中所生的第3个孩子,有三个兄弟和两个姐妹,均幼年夭折,只留下哥哥和妹妹保拉·希特勒。希特勒年幼随父亲加入天主教成为信徒。1895年,父亲把年满6岁的希特勒送到一家公立学堂念书,他在小学的成绩一贯良好。恰好这年正是希特勒的父亲58岁从海关退休的时候。在今后的4年中,他在林茨附近的许多村庄里搬来搬去。直到希特勒12岁的时候,已经搬了7个地方,换了5所学校。希特勒在兰巴赫附近的本笃派修道院学习了2年,他参加了唱诗班,选择了唱歌课。根据他自己的记载,他梦想将来当个牧师。1900年,希特勒被送到林茨上中学。这需要他父亲破费一点钱,也说明他父亲有志让儿子走自己的道路——当个公务员。但这却是希特勒最不想做的事。他与父亲发生争执,希特勒想当画家,这次冲突的结果是希特勒在学校里就不再好好念书。希特勒在林茨中学在还没有得到应有证书时,不得不转学到距林茨相当远的希泰尔州立中学,他在那里呆了不久,没有毕业就离开了。
1905年,16岁的希特勒开始热衷于政治,他对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境内的所有非日耳曼民族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对于凡是日耳曼民族的一切,都有着同样强烈的热爱,成为了一个死不悔改的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并忽然喜欢起读书来。他参加了林茨的成年教育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会,大批大批地借阅图书。他的少年友人回忆,他总是埋头在书堆里,其中,最喜欢阅读的是关于德国的历史与德国的神著。1906年,希特勒过完17岁生日后,千方百计地劝说母亲同意他到维也纳艺术学院去就读。1907年和1908年,他两度被维也纳艺术学院拒绝。父母双亡之后,希特勒的生活日益窘迫,之后因为奥匈帝国这个他憎恨的多民族国家征兵,他逃到慕尼黑,不得不流浪到维也纳街头行乞,靠卖画为生,有时被雇佣来扫雪、扛行李。
1909年11月,他来维也纳不到1年就不得不放弃在西蒙丹克胡同租赁的房屋,在今后的4年中,他一直住在只有铺位的鸡毛店里,或者位于多瑙河畔的维也纳第二十区的默尔德曼街,几乎同样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栖身,靠光顾施粥站打发饥饿的日子。希特勒称他至少得当一阵子“画家”,但他在自传中没有详细说明这份工作的情况。
1909年和1910年,他的情况略有改善,可以不必再当普通小时工。这时他开始当素描画家和水彩画家。1913年,希特勒迁居德国慕尼黑前无固定职业,成为民族主义反犹主义(Antisemitismus)的狂热信徒。
初入政党
奥匈帝国政府在战争爆发前要求在慕尼黑逗留的希特勒回国参军,希特勒返回奥匈帝国后,装病没通过体检,之后返回巴伐利亚。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Der Erste weltkrieg)爆发,希特勒志愿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第16团,在西线与英法联军作战,先后参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索姆河战役阿拉斯战役、巴斯青达战役。1917年,他由“传令兵”晋升为上等兵,且因作战勇敢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曾跟他在一个部队的士兵说他在军中不爱与人交谈,收到的信件寥寥无几。希特勒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时,大腿被炮弹炸伤,在1917年3月1日返回战场。1918年10月14日,在威尔维克村附近,希特勒遭芥子气攻击而短暂失明,在此养伤期间,德国向协约国宣布投降。1919年7月,希特勒奉命和其他“侦察员”一道前往莱希弗尔德的收容所,肃清那些曾在大战期间被俘虏过的德军战俘们中间滋长的斯巴达克思想倾向。
1919年9月,希特勒又接到陆军政治部的一项命令,要他去调查一下一个自称“德国工人党”(Deutsche Arbeiterpartei)的小政治团体的情况。就这样,希特勒以一个可以说是特务的身份第一次结识了当时只有54名党员的这个党。这个党的纲领是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反犹主义。由于希特勒在旁听这个小党的开会发言时,痛斥了一个主张巴伐利亚脱离普鲁士,并跟奥地利组成一个南德意志共和国的言论,他立即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和兴趣。两天后,希特勒突然接到一张明信片,通知他已经被受邀加入了德国工人党,开始他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希特勒决定成为这个党的第96名党员,并担任了党的主席团的第7名委员。希特勒迈出了他人生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在希特勒加入德国工人党后,他在履行侦查员职责的同时,就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德国工人党的工作中去。他从事多方面的社会交际,在国家主义者刊物《慕尼黑观察家报》上刊登党的启事,组织群众集会,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竭尽全力扩大党的影响。希特勒在群众集会上施展演说才能,竭力向到会的大学生、小业主、军官们煽动对“凡尔赛和约”、“11月的罪人”、“犹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说通俗易懂,因此其听众,特别是一次大战中的士兵们倍感亲切,从而也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狂热。就这样,希特勒组织的群众集会不久便闻名遐迩。他演讲的内容、语言的才华、雄辩的论据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随者,纳粹党对他顿时刮目相看,纳粹党的主席力排众议,遂将希特勒任命为“宣传部长”。希特勒大权在手,就着手进一步巩固其在党内的地位,他重新安排了工人党的日常管理工作。接着又跟工人党的主席起草了新的25条党纲,基调是反犹主义、国家主义、社会要求,其内容,除了犹太人,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尝到一点甜头。为吸引群众,他利用德国当时盛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股潮流,将德国工人党正式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Die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这便是纳粹党(Die nazi-Partei)。党纲和党名都是在1920年2月24日的群众大会上向公众公布的。
壮大暴动
1920年3月31日,希特勒退伍,之后他便把他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人党的工作中去了。他筹划了党旗和党徽,又在赞助者的支持下,买下了慕尼黑的《人民观察家报》,使党有了自己的机关报。在此期间有一批为希特勒的学识、胆量、惊人的口才所折服的各方人士加入到了纳粹党的队伍中来,使纳粹党的势力一下子增加了许多。由于希特勒的积极活动,一年之内,纳粹党就迅速壮大起来。
1921年7月,希特勒前往柏林,准备同北德的民族主义者建立联系,把纳粹运动扩大到全国。这时,工人党内有人反对他的领导,希特勒立即赶回慕尼黑以退出纳粹党相威胁,迫使工人党同意他当元首,并享有指挥一切的权力。他还对党章作了修改,取消了党的委员会,废除了选举制度,确立了领袖原则,发展独裁统治,并把党名改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不久,希特勒成为纳粹党的党首。
1922年1月22日,纳粹党在慕尼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至此,希特勒终于把一个原来专事清谈的俱乐部,改造成了一个群众组织,并成为其中最为重要和最为著名的成员之一。同年10月,巴伐利亚和柏林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希特勒决心利用这一矛盾,他要求巴伐利亚邦政权趁柏林尚未向慕尼黑下手之时,就向柏林进军。希特勒自认为时机对己有利,他执意要效仿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夺取政权的榜样,着手策划“向柏林进军”,以建立由他个人施行独裁的专制政权。但巴伐利亚邦政府头目优柔寡断,无意按希特勒的意愿行事。1923年11月8日晚,希特勒发动了啤酒馆暴动(Bier-aufstand),最终以失败告终,政府下令禁止纳粹党,封闭纳粹党报。
狂热元首
1925年1月4日,出狱后的希特勒拜访巴伐利亚总理,承认1923年的政变是一个错误,并保证今后一定循规蹈矩,遵纪守法。这样,在2月份,巴伐利亚政府就撤销了对纳粹党及其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的禁令。2月26日《人民观察家报》正式复刊。2月27日纳粹党正式重建,希特勒又获得了独裁元首的身份,但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演说。1928年,纳粹党逐渐变成了一个“拥有一批具有接管政府事务能力的干部的政党”。在经过了相当的困难之后,希特勒把冲锋队(Sturmtruppen)改组成为一个拥有几十万队员的武装团体,其任务是保护纳粹党举行的集会,捣乱其他政党的集会和一般地恫吓那些反对希特勒的人。希特勒又建立了党卫队(Der Waffen-SS),并要求他们特别宣誓效忠他。
1929年10月的一场世界经济危机给希特勒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希特勒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
希特勒任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后,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而且他的承诺在纳粹德国初期(1938年)已实现了,从而使更多人拥护希特勒。纳粹的政策鼓励妇女生育并留在家。在1934年9月对国家社会主义妇女组织的演讲上,希特勒认为“德国女性的世界是丈夫、家人、孩子以及家园。”希特勒监督了德国历史最大的建设工程,水坝、高速公路、铁路及其他。然而这些并未对于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时期的大量失业有具体成效。希特勒政府赞助建立巨大宏伟的建筑,与国家首席建筑师施佩尔确立希特勒对德国古典文化的重新见解。
扩军备战
希特勒在政治上整肃内部时,又把全部经济都纳入受国家控制、适应政治需要、实行强制生产的轨道,以更有利于扩军备战。接着希特勒就开始将其计划付诸实施。
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达了一个重整军备的秘密手令,到1935年春,则公开宣布了此计划:将国防军由10万扩充到30万。这是公开违反《凡尔赛和约》,它立即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议,并达成共同防御的协定,但一切只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从未去实施。希特勒确信:这里出现的又是一帮和他昔日国内政敌一样不中用的家伙,只要他坚决、突然地把既成事实摆在这些家伙面前,他们势必束手无策,听之任之。于是,希特勒于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不顾凡尔赛和约的规定竟派出3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Die rheinländer entmilitarisierte zone),并沿德国西部边界建立起防御工事。此时,法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只要稍有动作,希特勒就会乖乖地缩回,但他们又只是满足于提出抗议,并未采取任何切实的对抗措施,这就使希特勒更加胆大妄为,加快了向外扩张的步伐。
1936年11月,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9月意大利加入此协定。德、意、日三国就正式结成法西斯集团,三国轴心(Die Achsenmächte)正式形成。希特勒最终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和外交上的孤立处境,于是,希特勒于1937年11月5日召集国防部长、国防军三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等头目,向他们宣布最迟在1943至1945年之间解决德国的生存空间问题,要占领与德国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间和原料基地。而征服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是他的第一个目标。这时的德国军事力量已有了相当的规模,经济形势也进一步好转。所以希特勒自我感觉有了资本,就开始把他的计划付诸实施了。
横扫西欧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在奥地利的亲德份子和纳粹份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英法两国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动又只是听之任之。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就策划向捷克斯洛伐克(Der Tschechoslowakei)开刀。他瞄准英法等国不愿承担战争风险的心理,通过1938年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Das Münchner ABKOMMEN),一枪未发地又把苏台德地区(Sudetenland)占为德国所有。
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毁了《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径,英法除了提出口头抗议,并没有采取任何重大措施。苏联鉴于英法同自己的谈判缺乏诚意,背地里还向德国大献殷勤,继续推行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纳粹德国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终于在1939年8月23日同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Deutsch-sowjetischer Nichtangriffspakt)。希特勒则由此去掉了担心出现一场两线作战的心病并还能经常不断地从苏联那里得到粮食和原料的供应。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向德国宣布德国遭到了波兰的入侵,德国被迫予以还击,随后,英法两国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4月,希特勒开始把他在1939年10月10日发布的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密令付诸实施。但他首先却去攻占了丹麦挪威以保证德国有海上的战略基地和瑞典铁矿沙的供应。接着,于5月10日至5月28日,命令德国军队攻占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5月13日,德军大举入侵法国。6月22日,法国被迫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向其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车站向德国签署了投降书。在法国被占领后,希特勒的对手就只剩下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被严重削弱的英国了。希特勒首先对英国实行诱和,条件是英国必须承认德国在海上的霸主地位,但没有成功,他下令实施在英国登陆的“海狮计划”(Unternehmen Seelöwe),但未能实施。
侵苏溃败
1940年夏,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Unternehmen Barbarossa)。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指令德军“必须准备在对英战争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这时,希特勒看到苏联也在加紧备战工作,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他决定先解决苏联这个他称霸欧洲的最大障碍。希特勒认为,英国已被逐出欧洲大陆,短期内不可能成为德国东进的后顾之忧,而且“苏联一旦被打败,英国的最后希望就破灭了”。在进攻苏联之前,希特勒已占领了欧洲的14个国家,并且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自己的附属国。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即西方面军)的合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德军进展很慢。但是战役在历经两个月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南方战线上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即莫斯科会战。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
成功击退了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后,德军认为占领莫斯科十分困难,因此转变进攻重点,改为向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展开进攻。进攻初期,德军先在哈尔科夫歼灭了苏联红军20余万人,并迅速南下,席卷整个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在前一年的大溃败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德军没能在高加索地区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苏联红军虽然无法抵挡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随后,为掩护南下高加索的德军,德军意图占领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随之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与苏联红军旷日持久的大会战,即斯大林格勒战役(Schlacht von Stalingrad)。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在300万人以上,苏联红军坚强的抵抗,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此时苏联上百万的预备队已经在两侧聚集,于1942年末在德军两侧发动钳形攻势并包围了德军33万部队,并于1943年2月2日将其全部歼灭,苏联红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被迫向美国宣战。
1943年2月,德国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而开始节节败退。1944年,这时他已从公共场合消失。
饮恨自尽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希特勒得知此消息后,顿然又生出战争会出现转折的希望,而且这种充满希望的气氛一直持续至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那天。4月22日,柏林已被苏联红军包围了四分之三,这时希特勒才大梦初醒。他悲鸣道:“战争打败了,我将留在柏林,只要时刻一到,我就用手枪结束我的生命。”但同时他也痛骂国人:“武装部队抛弃了我,我的将军们全是草包,我的命令没有得到执行,一切全都完了,德国没能完成我给整个民族提出的任务。”4月27日,整个柏林完全被苏军包围起来。4月28日,希特勒的战时盟友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被游击队抓获枪决。同一天,希特勒又获悉,他的副手希姆莱企图同西方列强进行谈判;至此,希特勒完全泄气,感到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他开始口授他的政治遗嘱,但他仍然要痛骂犹太人,要求后继者“必须竭尽全力恪守种族法律,无情地抵抗世界各民族的毒害者国际犹太集团。”
1945年4月28日午夜前不久,希特勒和他的情妇爱娃·布劳恩(Eva Braun)正式结为夫妇,接受洗礼。4月29日,苏联坦克向火车站附近的动物园推进。4月30日,苏军经过激战,终于攻占了国会大厦。此时希特勒的总理府已在炮火的射程之内。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弹房间,开枪自杀。爱娃·布劳恩则与此同时吞下了毒药。两人的尸体被侍从用军毯包上,抬至总理府的花园里,浇上汽油,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骨灰被埋进一个炮弹坑。
主要举措
政治
希特勒的目标是拿破仑式的:在德国控制之下,建立一个日尔曼大陆体系。同时,他的手段也与那位大皇帝的相差不远:把德国从国际性资本主义的枷锁之下解放出来,联合所有的日尔曼民族共同组成一个第三帝国,在东欧建立一个所谓“生存空间”。他认为这对于德国的经济安全是有必要性的,正好像拿破仑认为莱茵联邦对于法国的战略安全是有必要性的一样。
1933年1月,希特勒如愿以偿成为内阁总理。希特勒上台后成立的内阁,称为“民族团结政府”,此时希特勒还是无法坐享独裁之权力,他在内阁中要受到总统权力的限制和内阁联合伙伴的制约。希特勒的内阁依然在宪法约束范围内,尽管国会的权力受到了严重削弱,但是各党派仍有可能利用宪法中规定的权利,反对希特勒政府,也有可能在民社党违宪时,通过宪法程序表示反对。总理职位满足不了希特勒的胃口。希特勒一心追求的目标是彻底废除议会民主制,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希特勒手握行政大权后,要独裁还须获得立法权。但是要攫取全部权力并非易如反掌之举。希特勒首先要获得国会对他出任总理的认可,然后打破魏玛宪法的约束,通过一项彻底改变国家体制、使自己不受限制地行使权力的法律,以“合法”程序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这就是“授权法”。希特勒上台后不到两天就决定解散国会,重新选举,改变国会中政治势力的格局。授权法通过后,希特勒公布法令,“取消各州议会,使各州政府完全服从中央。这样,德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禁止政党和工会,“剩下的只有‘唯一的政党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附属团体。并公布法律,这个党被宣传为‘同国家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纳粹党组织了一个混杂各种职能的“精英组织”——党卫队(Schutzstaffel,缩写SS,其标志为两个闪电型的字母S),其中包含准宗教职能、情报机构职能、准警察职能和一支武装力量(称作“武装党卫队”等。这支部队原本由经过严格挑选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但后期随着局势恶化而成分混杂),号称纳粹武装力量中的精英,在战争后期常常充当战场消防员的角色。
警察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特勒执政后一心要把德国变成为一个警察国家,对德国人民进行严密控制和压迫。他上台后不久,戈林就以普鲁士邦内政部长的身份接管了普鲁士警察局的领导权,为了加强普鲁士警察机构,戈林还命令成立了一支由5万人组成的“辅助警察部队”,其中4万人是冲锋队员和党卫队员,1万人是钢盔团成员,从而使纳粹的暴力组织以警察的身份合法化。
军事
为了夺取所谓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希特勒在统治的前六年中成功进行了德国的再武装与扩军。1933年到1939年,德国的军工生产增加了7倍。1934年德国军用飞机的产量是840架,到了1939年就达到了4733架,而德国的军队则从1931年的10万扩展到了37年的36个师50万。1938年德国一跃成了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大批的机场、国防公路和防御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运行,这为军队在战争初期阶段取得节节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前后动员兵力大约在1500万左右,其中1200万左右是纳粹德国军队,其他为附属国士兵。纳粹德国就是德国(1933—1945年)。第三帝国的军队是有很多外籍士兵的,外籍军士较多,外籍兵的军装是有袖章标志区分的。即使是在情况急剧恶化的1944年后期,第三帝国的军队仍然有900多万(一说1100万),执行巴巴罗萨计划闪击前苏联之前,第三帝国总兵力大概是700-800万,其中500万是纳粹德国士兵。
在实战中,希特勒不仅懂得武力,也懂得和平扩张。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一共丧失了拥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国土,莱茵河地区则被“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明确规定为“非军事地带”,由国际联盟驻军管理。希特勒经过一番折冲,不仅收回了萨尔地区、派兵占领了莱茵兰,而且在1938年3月让奥地利“回归”德国后,又把有350万人口的捷克苏台德地区纳入了德国版图。
实战中的德军士兵也是成绩斐然。1940年春,凭借优秀的指挥,精良的装备和有效的战术,德军只用6个星期就打垮了英、法联军,占领丹麦和挪威,主力向北实施迂回,几天之后,荷兰宣布投降,5月17日,布鲁塞尔沦陷。德军以“月牙型”攻势展开对英法30万远征军合围。英军被迫在6月4日前,撤离敦刻尔克,回到英伦三岛。法国孤立无援,6月14日,巴黎陷落,6月22日,签订了德法停战协定,法国向德国投降。在一连串的“闪电战”中,德军迅速占领了大半个欧洲。
经济
为加强对全国经济的控制,纳粹政府对全国经济进行改组,淘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加速资本和生产的积聚和集中。首先,消灭小业主。其次,强制卡特尔化。
1933—1939年,希特勒在经济上强化了行政效能,对国民经济强化行政监管,其经济制度被后人称作“命令经济”。为了稳定局势,纳粹政府经常援引《魏玛宪法》第48条规定的紧急状态法,发布管理经济的法令:一是在经济领域推行严厉的刑法;二是强制推行价格刑法,三是重建外汇管制;四是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而颁布卡特尔法;五是在证券法、银行监管和税收豁免方面引进了银行监管制度;六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重新规定了泄露商业机密的刑法条款。
纳粹德国经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发展,经济基本得到了复苏: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以1928年价格计算)约为737亿帝国马克。以不变价格计算,1938年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264亿帝国马克。但是,纳粹德国1913至1938年的经济年均增长2.6%还是微不足道的,它低于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远远低于1950至1960年的7.6%或1950至1970年的6.2%。所以,纳粹德国的经济只能叫复苏而不能叫腾飞。
1933年1月,希特勒上任帝国总理的时候,德国有六百万失业人员,两年后,失业人数降至了四百万,到了1936年就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具体实现过程如下。首先,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解决就业问题(有传言说政府甚至直接与各大企业秘密结算);其次,限制已婚妇女就业,鼓励妇女回家专营家务;第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和国防工程),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甚至成就了后来享誉世界的汽车品牌大众汽车等;第四,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失业问题。此外,党和国家的官僚机构还大幅扩招公务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从萧条到经济繁荣的过渡不是通过通货膨胀实现的,它的工资与价格完全稳定。
以9月30日为每年统计截止期限,德国1933年的失业率为20%;1934年为20.5%;1935年为9.6%;1936年为5.7%;1937年为2.5%;1938年仅为0.95%。德国失业人数1933年为五百五十万,1935年为200万,1937年不到100万,1939年只有几万了,基本上“消灭”了失业现象,甚至出现了劳动力短缺。
1933年德国的外贸出口仅是1928的39%,到了1938年外贸出口也没达到1932的水平。面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德国别无选择,只能进行贸易保护。进口被限制在粮食和原材料等有限的项目上,凡是国内能生产的尽量由国内生产或替代。为了扩大出口,国家支持资本家为获取新投资市场而斗争,乃至诉诸武力,使用军事手段。在德国并不存在国家对外贸的垄断,除了某些产品(特别是谷物)以外,对外贸易一般由私人资本经营。纳粹德国对外贸易的重点是战略物资的进口。为了保证进口,政府又大量提供补助金和提倡对外倾销政策,以使进出口平衡。从1935年起,德国的外贸连续三年出超。
德国的国外投资在1938年仅为6.76亿美元。如果把专利权、隐蔽资本和其它财产页计算在内,德国的国外资本在二战将近结束时约为62亿美元。德国在亚洲各国(中国、日本、伊朗等)的投资也很大。1937年,德国在中国的投资达1.37亿美元。
纳粹德国政府采取紧缩银根,强化金融创新。首先,加强对外国资本的管控。其次,实行新货币政策。第三,健全银行监管。第四,加强外汇管制。第五,对进口进行管理。第六,松财政,紧货币;松财政,即由国家大量投资,兴办公共工程(修筑道路,兴建机场、建造住宅,改良农田等),以刺激需求;紧货币,就是采取以借债为主的筹资方法,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此外,帝国政府发行了总计约80亿帝国马克的中长期债务,长期债券是由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储蓄所)安排的,即从储户和保险者身上筹措资金。这调动了未动用的生产因素,增加了国民收入。国家通过执行这些经济政策促进了信用膨胀,尽管这会使德国经济面临危机,但却能为发展军事工业和进行战争开辟财源。
纳粹德国确信,一战中英国封锁引发的食品短缺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崩溃。所以,纳粹将追求农业的自给自足作为战争与延续和平的目标,对农业的监控比工业严厉。有学者认为,当时德国的经济结构像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一样非常落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有29%在农业领域。为解决困扰德国的农业问题,纳粹政权采取如下措施以确保粮食安全:一是控制农业和农产品,在“自给自足”口号下减轻国家在粮食和其它原料上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二是为解决粮食问题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三是实行农业组织的一体化;四是将农民固着于土地,制止农业人口外流;五是推行农业义务劳动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纳粹政府基本遏止了德国农业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使德国的农业生产趋于稳定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德国每年仍要进口1/5所需粮食,德国为进口脂肪、动物饲料、食用油等仍需扩大财政赤字以拟补不足。
希特勒非常重视经济情报保密,曾在《我的奋斗》(Mein Kampf)一书中说道:“我国的国民经济,时因任意泄露工业上的秘密而蒙受损失”。1933年4月10日,德国创建戈林研究所,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效率最高、准确性最强的情报机构。创建后的12年里,它监听的电话和破译的电报将近50万份。这些“产品”影响了德国的经济发展。戈林研究所能破译从梵蒂冈到瑞士的密码;能破译美国波恩公使馆的密码。直到1942年,美国才堵住了这一漏洞。通过上述措施,纳粹政府使20年前惨败的德国重新崛起为欧洲的经济和军事强国。
文化
希特勒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也是前所未有的,充斥着法西斯的专制精神,推行一条摧残科学文化事业的愚昧反动政策。1933年3月13日,戈培尔(Joseph Goebbels)被任命为教育和宣传部长,统管教育、文化和新闻出版工作。为贯彻“领袖原则”和德意志民族精神”,在文化领域实行文化生活总体制。必须使各方面的创造性艺术家都集会在国家领导下的一个统一的组织中。不仅必须由国家决定思想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发展路线,而且还必须由国家领导和组织各种专业”。在所谓纯洁德意志文化的旗帜下,法西斯还大张旗鼓地对“非德意志文化”开展大规模的清理运动。首先是焚烧非德意志著作,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及30多所大学所在城市举行一次“焚书日”活动,仅柏林就焚烧了近两万册图书,被焚烧的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卢森堡李卜克内西倍倍尔、梅林等人的著作,还有著名作家海涅、亨利希、托马斯、爱因斯坦等人的著作。其次是举办所谓“蜕化”艺术展览,对全国民间图书室、图书馆和博物馆进行“清理”,列出禁书、禁画书目,编造成册,一律被取缔。犹太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主义风格和现代的艺术流派作品,均作为“蜕化作品”,在被取缔之列。
纳粹分子对科学文化工作者进行打击和迫害。至1938年,有45%的官方学术机构彻底被改组,重新换人;有2800多大学教师和科学家被解雇或开除。世界闻名的画家、普鲁士艺术学院院长马克斯·利贝曼被迫辞职,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曼波恩大学取消荣誉博士称号。被贬黜的科学家、艺术家命运是很悲惨的,不少人遭受歧视和迫害。爱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被查抄,家产被没收,并赶出科学院,剥夺了德国的公民权。有的人被送到军火工厂受苦役;有的被逮捕,甚至惨遭杀害;有的不满纳粹文化专制主义而愤然辞职。在纳粹文化专制主义统治下,一大批学者愤然流亡国外。
希特勒对新闻、广播、电影同样实行严格控制。报纸不再是公共舆论工具,而是一种政治领导机构。戈培尔声称:“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根据法律规定,只有符合政治和种族条件的人才获得编辑资格,从事报刊出版工作。为实行舆论一律,戈培尔亲自过问新闻的编发。新闻界每天举行“德国政府记者招待会”,通过“语言训令”和“每日指示”发布新闻报道方针,指导全国新闻宣传工作。如果违背政府精神,刊物被勒令停办,编辑将被关进集中营。希特勒上台后一年内,有一千多种非法西斯报刊被迫停办,财产被没收。纳粹政府把广播列为“每日活动的中心,他们有意识地使广播具有倾向性,使它积极地、无条件地为新政权服务”。为此,学校、企业和机关实行集体收听广播。电影事业也完全置于纳粹控制之下,决策大权由戈培尔一手把持,完全成为希特勒政治宣传的工具。
教育是被希特勒作为巩固政权、实现其政治目标的重要工具,学校完全被纳粹化。取消了各邦的教育自主权。纳粹党规定学校教育主要是侧重政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实于希特勒、坚定不移地执行领袖意志的驯服工具。为此,纳粹教育部成立了不少“国家政治教育学校”,侧重从政治上培养法西斯骨干;进行高层次政治教育的是三所“骑士团城堡学校”,这三所学校没有具体教学目标,只注重体育锻炼,训练学生对领袖命令的绝对服从。在法西斯统治下,德国教育受到极大的摧残。
民族
如果说希特勒上任后的对内政策让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德国人得到了实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拥戴纳粹当局的话,希特勒对外政策则使德国以不流血的外交征服,走出了战败的阴影,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
希特勒早年在维也纳受到反犹主义(Antisemitismus)的深刻影响,加之政治需要,所以他对犹太人产生了强烈的仇恨,完全成为一个极端反犹太人分子。自1933年起,德国纳粹党开始独裁执政,随后,一个大规模的反犹行动逐渐发展起来。在同一年,纳粹德国政府褫夺了所有犹太裔公务员的职务,并从军队、警察、司法机关中剔除那些被认为是劣等人的犹太成员。1935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对“犹太人”作出了定义——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到了1938年,纳粹德国已经禁止犹太人从事绝大多数的职业。
1938年11月9日,由纳粹党策划的一个反犹事件“水晶之夜”(Novemberpogrome)爆发,大量属于犹太人的商店和会堂被破坏,许多犹太人被殴打,犹太人的社会地位更加低落。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更加疯狂地屠杀犹太人。在1942年起德国采用了氰化氢来有效地杀死最多犹太人。尤其在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KZ Auschwitz)中,就多达300万人死于其中。在整个屠杀犹太人的浪潮中,德国在这种族清洗活动中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这是希特勒上台之后诸多对内措施中的一个,根本目的是为发动战争赢得民心支持。
社会
纳粹德国政府为博取工人的支持,也出台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首先,开展欢乐产生力量运动。其次,组织“劳动美化”运动。第三,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各地每年在固定日子举行的“大锅饭日”活动更具纳粹特色。希特勒一上台就宣称,5月1日是国家的法定工人节日,并且提出了口号:“工作光荣,尊重工人!”在全国各地,男女工人都放假一天,进行野餐或集会来庆祝。工人领袖则被邀请去柏林郊外的国际飞机场参加集会,希特勒也会亲自到场致辞。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失去了180万人。为了使德国人口增长,纳粹政府提出“每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进程就是选择配偶”,“假如你有生育能力,你则不应该过独身生活”,“结婚的意义在于生殖和养育后代”的口号。为鼓励增加人口,德国以证书形式向每对夫妇发放1000马克婚姻贷款用来购买家具和居住物资。纳粹政府认为,“每个家庭至少得有三至四个孩子才能保障一个民族的存在”。同时,对低收入的多子女家庭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包括发放多子女生活补贴、提供多子女教育津贴、减免多子女家庭税收、为孕妇和婴儿提供社会救济和帮助等。纳粹政府还颁发《德意志多子女母亲荣誉证书》和勋章,证书封面上醒目地标出“世界上最美好的名字是母亲”,“保护德意志母亲是每一位德意志同胞的祟高义务”。在此政策的鼓舞下,德国人口从1933年的0.66030亿人增加为1939年的0.69460亿人。
人物评价
负面评价
希特勒的影响几乎完全恶毒有害,他的主要作用是使大约三千五百万人丧失了性命。我无意为这个人树碑立传,但是事实不容回避:希特勒对许许多多人的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希特勒在掌权期间,实行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种族灭绝政策。他是一个狂热的种族主义者,特别恶毒地憎恨犹太人。杀掉世界上每一个犹太人是他公开明确的目标。在他执政期间,纳粹分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造了庞大的集中营,营内设有巨大的毒气室。在他所征服的每块领土上,无辜的男女老幼就被捆绑起来,装上畜车,投进毒气室活活毒死。仅在几年期间,几乎有6百万犹太人就这样惨遭杀害。
希特勒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极端负面与恶劣的。即便是从德国自身的角度去看,希特勒的领导虽然一度给民众带来过难以言表的激情与狂躁,但最终却招致毁灭性的打击,使这个很早就步入工业化行列的国家在二战结束的时候变成了一片废墟,德国人对于这场战争付出的物质与精神代价难以计数。
希特勒显然会留名于世,其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众所皆知,他是整个历史上罪恶最大的人。如果说像尼禄和喀利古拉这样的人物──已经作为残酷的象征闻名于世长达二十个世纪之久──他们所犯下的罪恶同希特勒相比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似乎可以有把握地预言希特勒作为历史上罪恶最大的人是无可争议的,所以他在未来的许多世纪中都会留有名气的。此外他当然还会作为世界曾经历过的最大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而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核武器的出现使将来再发生这么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因此,即使从现在到今后的两千多年内,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都会被认为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事件。而且希特勒还会为他整个生平十分古怪有趣而将继续留名。一个外国人没有政治经验,没有金钱,没有政治背景,但是却在不到十四年的时间就爬上了一个主要的世界强国的元首宝座,这确实是令人瞠目。他具有杰出的演说才能,从希特勒鼓动人们采取重大行动的能力来判断,他可能是整个历史上最精湛的演说家。最后希特勒一获得政权就行使恶魔般的手段,这当然也不会很快被世人遗忘。
其他评价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
轶事典故
风雨爱情
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在1929年海因里希·霍夫曼的照相店中工作,帮助售货、照相、冲洗照片。当时霍夫曼是纳粹党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专用摄影师。由此,爱娃认识了希特勒,并逐渐跟其发展成为恋爱关系。1934年,恋爱关系向父母公开。1935年希特勒赠予她一栋小楼,从此巩固其希特勒唯一情妇的地位。1938年,爱娃成为希特勒遗嘱的第一继承人。即使爱娃出席了1935年纽伦堡党代会和1936年奥运会等重要活动,公众从不知道她的存在,她长期居住在慕尼黑自己的小楼以及希特勒在巴伐利亚的别墅贝格霍夫内,很少出现在柏林。1945年4月,爱娃乘汽车返回处于巷战状态的柏林,并拒绝回到相对安全的贝格霍夫。1945年4月28日午夜至4月29日凌晨,希特勒与爱娃在地堡内举行婚礼,公证人名叫瓦格纳,证婚人为约瑟夫·戈培尔马丁·鲍曼。1945年4月30日下午三时半左右,希特勒与爱娃在地堡内结婚后双双自杀于地堡,尸体随即被火化。
素食禁酒
在1930年代早期,希特勒大致上遵行素食饮食,虽然偶尔食肉。马丁·鲍曼为希特勒在贝格霍夫建了一间温室以确保在战时提供新鲜蔬菜、水果。希特勒是个讲究健康与自律甚谨的人,他不吸烟、基本上不太饮酒,偶饮啤酒,极少饮用烈酒。平时,他的饮料是淡茶、牛奶、热巧克力。他尤其反对吸烟。不过希特勒少年时烟瘾相当重,多时一日可抽至四十支烟,后来因觉得太浪费金钱而戒烟。在当政时,希特勒由学者口中得知吸烟对于健康的危害,基于保证国民健康的立场,他提倡纳粹德国的禁烟运动。据传希特勒痛斥过他的情人爱娃暗自抽烟的行径。他甚至承诺,如果她能戒烟一周就奖励一只金表。
举办奥运
1936年举办柏林奥运会,希特勒以最隆重的仪式,在德国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重新崛起。他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并下令用16吨铜铸了奥林匹克巨钟,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塔,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一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以此来展现德国的“繁荣与昌盛”。为了开好1936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不但允许一些德国犹太人优秀运动员代表德国参加竞赛,甚至还任命犹太人沃尔夫冈·菲尔斯特纳尔负责管理奥林匹克村。
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希特勒以一种王者之风在耗资7700万马克壮丽的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宣布开幕。会场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比赛盛况,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当时,希特勒完全有理由称这是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奥运会。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体育政治和体育民族主义的狂热,被希特勒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举办奥运会,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诺奖风波
1939年,瑞典一个国会成员埃里克·勃兰特提名阿道夫·希特勒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负责评奖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考虑了这一提名,但最终把当年的奖项授予综合研究机构南森研究所。
穿着和服
纳粹德国头目阿道夫·希特勒身穿日本和服的一张照片曝光。在这张已经发黄的黑白照片中,希特勒留着标志性的分头和小胡子,身穿深色和服站立,右手拿着一把看似扇子的物品,目光严肃地看着镜头。和服上还能见到纳粹的鹰徽和万字徽。
这张老照片由英国《每日快报》网站作为“独家”发表,也出现在英国《每日邮报》网站上。两家报纸说,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具体拍摄背景和时间不详,也许是1936年11月纳粹德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之后所摄。
《每日邮报》评论道,希特勒惯以身着纳粹军服示人,这张身穿宽松和服的照片让他看上去显得古里古怪,滑稽可笑。希特勒非常注意形象,对他不满的照片都予以封杀。今年4月曝光一批遭希特勒禁止公开发表的照片,包括他穿短裤和及膝白色长袜的照片,被这名“第三帝国元首”认定为“有损尊严”。不过,《每日快报》认为,这张和服照可能是人们所见过的希特勒最不同寻常的着装照片,他永远不想让它在世人面前曝光。
穿着艺术
希特勒对于穿着比较随意,他的衣服不多,而且毫不考究,时尚对他来说没有意义。鞋子不要夹脚,西装不要妨碍活动,这就是他的全部要求。由于习惯在讲话时做大幅度的激烈手势,希特勒上衣的袖子都裁得很宽。他不喜欢到裁缝那里去试衣服。为了避免麻烦,他总是一次让人做三四套西装,按同样的方式剪裁,料子也常常相同。
对于领带,他也没有任何讲究。他发现自己喜欢的领带时,便立即买上半打,并且都是同样的花色。在他上台的初期,大家总看见他穿着土黄色的有腰带的风衣,戴着灰色的天鹅绒帽子。后来,希特勒习惯穿一件毫不挺括的加拿大式风衣,颜色是显得很脏的灰色,戴一顶灰色军帽,黑色的帽檐大得夸张,几乎遮住了他的半张脸,宾客们常常感到吃惊。每次他身边的人和亲密的朋友建议他穿得考究点时,希特勒都会面露不悦,不加掩饰地表现出他的不满。对希特勒来说,只有穿起来舒适的衣服有意义,为此他还厌恶为举行正式仪式而穿的燕尾服。他不明白,为什么非得穿上这种硬挺刻板的衣服耸肩缩背地接见外国外交官不可。在实用主义面前,就连无尾常礼服也不会受到他的青睐。
亲属成员
人物争议
获奖争议
1939年,瑞典一个国会成员提名阿道夫·希特勒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该提名随后便被取消。
死亡争议
1945年,当苏联军官把希特勒的颅骨给牙医看时,他认出了自己给希特勒做的几颗假牙。但是,1972年他在同德国作家马泽尔的谈话中推翻了这个说法。
提起德国纳粹头目希特勒,有关历史资料都说他在苏联红军攻入德国柏林以后,于1945年4月30日服毒并开枪自杀。但是60岁的阿根廷作家、档案学家阿贝尔巴斯迪在其所著的《希特勒在阿根廷》中却认为,希特勒在1945年花了大约相当于1000亿美元的黄金赎得性命,携带情妇爱娃·布劳恩成功地从柏林逃走,并且在阿根廷隐藏多年,直到1964年75岁时才死去。
另据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01月25日报道,巴西马托格罗索州首府库亚巴市新闻系研究生西莫尼雷内格雷罗迪亚斯在新书《希特勒在巴西:他的生与死》中挑战传统观点,认为希特勒没有于1945年4月30日自杀在柏林地堡中,希特勒实际上假死逃生,其逃到马托格罗索州的一个村子化名生活,最后于1984年在巴西与玻利维亚边境小村去世,终年95岁。
2022年4月29日(当地时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公布了一批新的关于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在1945年二战末期自杀信息的文档。
此次披露的文档是关于对希特勒前私人飞行员汉斯·鲍威尔的调查材料,这些材料目前保存在诺夫哥罗德州安全局内。本次披露的材料是由鲍威尔亲手书写的自传和1945年12月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对其进行审讯的证词翻译。此外还有1932年希特勒在总理竞选期间飞行后与鲍威尔的合影,以及鲍威尔在苏联布特尔监狱关押时的证明材料等。鲍尔在调查证词中描述了在希特勒自杀前后发生在地堡中的事情,以及其他“纳粹德国”要员的死亡情形,包括希特勒私人秘书博尔曼和盖世太保负责人穆勒。
血统争议
曾有报道称,DNA检测发现,德国纳粹头目希特勒很可能是犹太人非洲人的后裔。
比利时记者让·保罗·穆德斯和历史学家马克·维尔米伦对希特勒家族的39位亲属进行了DNA检测。结果显示,希特勒很可能是犹太人或非洲人的后裔。显然,无论是哪个,都不是希特勒喜欢的。
比利时媒体披露,39个人的DNA样本中都含有一种名叫“Haplopgroup E1b1b”的染色体,即父系遗传(Y-DNA)。这种染色体在德国和西欧很少见,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很常见。此外,在德系犹太人和西班牙系犹太人中也比较常见。
其实,有关希特勒身上存在犹太人血统的报道并非首次。此前曾有传言称,希特勒的祖母和一名犹太男子非婚生下了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
后世影响
政治
宣扬民族主义
希特勒所提倡的大德国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主义的激进派。二战期间这个思想随着战争新闻的流通传到了全世界,造成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建国、成立民族国家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受到这个思潮的影响。
间接促成以色列建国
这点几乎算不上什么有意义的贡献,因为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根本不可能会想让他眼中的劣等民族继续生存。然而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了躲避屠杀而逃离家园移居世界,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进而促成犹太人建国,这绝对是希特勒当时始料未及的。
文化
脍炙人口的军歌
希特勒发动战争期间,为了提振部队士气,命令政战人员谱出许多传颂至今的经典名曲。例如《装甲兵之歌》《非洲军战歌》等等都是令许多军事迷倾心不已的大作。这种曲风也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军乐。
军事
全新的战术思想
闪击战,或译作闪电战。这种新的战术完全打破了战争的模式。以陆空军同时进击并相互掩护的战法使得制空权成为现代战争中相当重要的致胜条件。也将战争真正的由平面带向立体。
交通建设
兴筑高速公路:希特勒为了作战需要,下令建造了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不但改善了德国的交通,也产生了新的交通运输模式,影响了全世界。
打通中西欧地区交通:希特勒占领中欧期间,为了治理上的方便,建筑了跨越国界的铁公路网。今天欧洲地区的交通能结合成一体,绝对少不了希特勒一功。
科技
研究喷气式飞机
国防工业是一切现代工业的火车头。二战末期德国战事吃紧,使得德国必须研发出更精良的武器来扭转战局。于是全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梅塞施米特Me262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中亮相了。德国当局并接连研发了各种新式喷气式战斗机。促成了航空科技的进步。
发明导弹
希特勒下令生产的V系列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弹。这也创造了一种风险极低的新攻击方式。战后许多技术流到美苏两国手中,造成了后来的冷战太空竞赛
核工业
谈到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大家都知道那是美国人造的。但是真正积极的研发、生产核武却是希特勒下令德国科学家进行的。后来情报不慎外泄,核武即将完成之际却遭盟军特工窃走原料及设计图等。美国也是以此为基础开始搞核武的。
内燃机及炼钢工业
德军最出名的兵种就是装甲兵,为了提升装甲兵的战力,德国不断研发更好的内燃机及更好的炼钢技术。战后这些工业技术流出,造就了更伟大的民生工业。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游戏形象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1 16:3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